古玩珍品 2019

今秋,我們展示了三十二件來自不同材料的物品,從骨頭和象牙到玉石和海洋椰子,突顯了中國藝術的無限智慧。

動物骨頭和象牙從古至今被用來製作實用或裝飾性的儀式物品。在商代(公元前1600–前1046年)的中國尤其如此。許多來自這個時期的物品與玉雕和青銅器上發現的設計相似。其中一例是一件綠色染色的獸骨角式器(編號4)。這種器型在這種材料中很少見,大多數是青銅製成的。這件作品上精細雕刻的細節也可以在青銅器上找到。西周時期的一個儀式玉琮(編號7)是這個時代特有的簡單形式。然而,它在埋葬時獲得了斑駁的黃色、紅色和橄欖褐色色調。

我們展示了三件古代玉器,它們均來源於一位英國收藏。其中一件是一塊混雜深灰和淺灰色的玉牌(編號8),此前屬於著名收藏家W. W. Winkworth(1897–1991),後來從1980年倫敦拍賣會購得。這件不尋常且精美的雕刻物品可能曾裝飾過一名高階人物的劍或橫跨所有者的胸前。雖然它的形狀類似護手,但背面凹陷。它與臺北故宮博物院中一件被館長描述爲裝飾面板的作品緊密相關。我們的例子上的雕刻細節典型於西漢時期(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4年)。

宋代(960–1279年)玉雕是我們公司提供的物品中的主要組成部分。一件南宋(1127–1279年)圓柱形“龍鳳”花瓶,可能用於焚燒香料(編號12),曾在開創性的1975年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展覽“中國玉器跨越時代”中展出。細膩而有力,其雕刻風格向前漢時期(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的設計致敬。它還來自W. W. Winkworth收藏,曾由Peter Plesch博士和夫人(1918–2013)擁有。來自歐洲私人收藏的帶有深褐色斑點的蓮花杯(編號13)與臺北故宮博物院和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中其他有記載的物品相似。一件相當不尋常的例子是優雅打磨、細緻雕刻的白玉水壺,形似伸出頸部的鵝(編號10)。它讓人想起宋代玉雕的鵝,比如臺北故宮中的一件黃色作品。

一件美麗優雅的水晶羅袍鈕(編號11)代表了宋代文人的精緻品味。如同玻璃一樣清澈,這個簡單的圓盤因輕微的雲狀包漿而令人着迷。許多類似的水晶圓盤在中國各地的古墓中被發現。浙江台州的一座宋代墓中有一塊原裝木座的同類水晶圓盤,這表明這些裝飾物品掛在腰帶上,用來壓住輕質織品如絲綢。

一件元代(1271–1368年)玉杯(編號16)來自一位英國私人收藏,但此前曾被Peter Plesch博士和夫人收藏。典型於這個時期的杯,常見於青銅和瓷器中。另一個元代例子是一隻薄薄製作的普通玉碗(編號15),腳部不尋常,可與臺北故宮博物院中的一件相比。我們的碗上有褐色斑點,來自瑞典學者Emil Hultmark(1872–1943)的收藏,他於20世紀20年代與Carl Kempe(1884–1967)和Crown Prince Gustav Adolf(1906–1947)合作成立了斯德哥爾摩的“中國俱樂部”。Hultmark收藏部分現收藏於斯德哥爾摩遠東古代藝術博物館,與瑞典皇室收藏一起陳列。

我們突出了一組海洋椰子物品,這是中國藝術中一個神祕的類別。海洋椰子被用來製作各種物品,如飲杯,有時也用於傢俱。其中一例是一件黃花梨和海洋椰子的印章箱(編號23)。這些物品的切割和鑲嵌被精心設計,以創造類似瓷器上所見的“冰裂紋”圖案。北京故宮中可以找到同樣風格的傢俱,它們來自弘治時期(1487–1505)。

最後,我們展示了三件帝王硬石器物品。第一件是一組黃玉花瓶及其原裝底座(編號30),來自一位重要的臺灣收藏,是一種極少見的純正黃色調。第二件是一隻異常巨大而晶瑩透亮的鑲鍍銅漆水瓶(編號29),其龍雕刻質量高超,浮雕深度驚人,無疑是高級工匠的作品。它很可能是從皇家車間定製爲禮物送給尼泊爾的一位高級官員,後者隨後增加了鍍銅鑲件。除了婚姻聯姻和宗教信仰,清代(1644–1911年)皇帝也通過朝貢關係鞏固了他們的權威。因此,作爲貢品送出的物品常常展示出獨特的特徵和文化背景。

目前存世用綠松石雕刻成山的例子並不多,多年來很少有這類作品通過我們之手。在2000年代中期,一件帶有原裝黃楊木座的綠松石山被Knapton Rasti亞洲藝術賣給一位美國私人收藏家。在這次展覽中,我們展示了一座異常活躍的藍綠色綠松石山(編號28),上面有四個字的題字“萬松疊翠”。它的雕刻質量也具有帝王風範,並類似於大英博物館、明尼阿波利斯藝術博物館Augustus L. Serle(1863–1955)收藏中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