渾厚天成
本次展覽聚焦於玉石雕刻作品中豐富多樣的色彩。一些色彩是天然形成的,而另一些是由於埋藏過程中的變化而產生的。然而,與畫廊以往的展覽一樣,無法過分強調雕刻質量與物品本身稀有性結合的重要性。本次展覽中選定的物品既被用於公共領域,又被用於私人領域,包括從古代儀式和禮儀用品到個人佩戴物品和吊墜。大多數物品來自知名收藏或已經過發表。
埋藏過的玉石會由於與地下礦物質接觸以及氧化作用而改變顏色。三把斧子(編號2、3和4)展現了這一現象——它們在地下發展出了深褐色和焦糖色調。西周時期(約公元前1046–771年)的華麗斑點橙色斧頭(編號2)類似於四川成都金沙遺址發掘出的玉石,那裏的玉石展現出多種神祕的色彩。主要爲橄欖綠色的商代(約公元前1600–前1046年)領環盤(編號6)、商代青蛙(編號5)以及東漢時期(25–220年)深紅斑點的蟬(編號11)都是進一步的例子。
匈奴玉石雕刻的吊墜,上雕有一隻猴子兩側是兩隻猛禽(編號10),是一件罕見的物品。有關大眼動物的相關圖案通常僅在匈奴青銅牌上出現,很少用玉石製作。儘管中國歷史上有許多關於猴子的玉石雕刻,但北朝南朝(386–589年)的白色瑞石玉石猴扣(編號12)對於這一時期來說是一種不尋常的設計。它採用了經典的羊脂白玉石,全方位雕刻,細節精緻定義。
發現以前未曾遇見的玉石物品總是一種快樂。其中一件是隋朝(581–618)至早期唐朝(618–907)的侍立像(編號13)——這一題材在其他材料中更常見,如陶器。精美雕刻的玉石主要在前部呈現深褐色調,背部保持原始白色。另一件不尋常之物是鑲嵌有薄銅層的玉石鳳凰(編號17),此前由Knapton Rasti亞洲藝術出售。風格上,此鳳凰屬於漢代(前206年–220年),但其特徵和光澤表明可能爲明代(1368–1644年)左右的作品。
展覽中還包括兩隻雞的模型(編號21和31)。第一個來自宋代(960–1279),做工巧妙,一側爲黑色,一側爲青瓷色。第二隻更大、雕工精細的雞來自明代。在這一時期經常製作較大的牛和馬等大型動物,構成了一種衆所周知的類型。此件出自威希曼(Von Wichmanns)家族,是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駐紮在中國的普魯士軍事家族的收藏。展出還有兩件臥駱駝的模型(編號27和33),出自香港一家收藏。第一件宋代作品顯得細緻微妙,有一個典型時期的平坦底座。第二件明代駱駝的雕刻更爲細緻,配有精美的鞍具和腳部的複雜細節。
兩件宋代手持物品特別觸感強烈——深褐色的富有靈魂的魚(編號22)和小型的白色有翼老虎和幼崽組合(編號26)。前者多年來真正被喜愛和打鬧。
儘管雕刻不算最精緻,深色調和包漿使它成爲真正的鑑賞家之物——它命定將被一位對玉石有深刻理解和欣賞的收藏家收藏。臺灣收藏中的後一組使用類似材料的作品在全方位雕刻,與猴子扣(編號12)相呼應。
還包括兩件精工雕刻的動物作品。首先是木文堂收藏的宋代黃玉狍(編號23),雕刻風格反映了六朝時期(222–589年)。除了備受追捧的黃色調,每一個細節都是最高檔次的,從脊柱脊椎到波狀下部和輪廓分明而大膽的面部。其次,橫臥翠玉犁獅(編號32)在技術上表現出色,代表了明代晚期工藝的最高水準。其對頭部、背部和精緻尾部的定義展示了匿名雕刻者的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