渾厚天成

此展聚焦於玉雕之繽紛色彩,有些玉的色調是渾然天成,有些則為陪葬時聚天地精氣演變而成。一如既往,此展覽專注玉的雕刻工藝及其本身材料的稀有性。此展的玉件包羅萬象,囊括上古習俗中的神秘禮器及各式雅玩小物擺件。大部分展品均出處顯赫且流傳有序。

玉埋在地底下會因與土壤中礦物質長期接觸或氧化而令色澤有所轉變,稱之為沁。第2、3、4號的玉鉞正是 所現象的例子。因長期深埋地下,它們的顏色逐漸演變成深褐和焦糖色調。出自西周 (約公元前1046–771) 的單孔褐灰玉鉞 (第2號) 可與四川省成都金沙遺址出土的玉器比較,當地的玉器有變化多端的神祕色調。商 代 (約公元前1600–1046) 的黃褐玉璧 (第6號)、赤褐玉扁蛙 (第5號) 及東漢 (25–220) 褐青玉蟬 (第11號) 也為 重要的例子。

鄂爾多斯白玉雕猴雙鳥牌 (第10號) 甚為珍罕。只有在鄂爾多斯銅牌中才可找到相似的大型、圓眼動物雕 刻,此類雕刻機少出現在玉器上。雖然在中國有很多玉雕猴,南北朝 (386–589) 的白玉坐猴墜 (第12號) 可 是當時期較罕有的設計,典型脂白玉的圓潤雕刻,雕工精緻,刻畫入微。

能夠邂逅從未遇見的玉件實乃人生幸事。其中一例是隋 (581–618) 至唐 (618–907) 初的褐白玉侍女持罐立 像第13號),這類造型經常在其他材質中可見一瞥,如陶器。這件雕琢精細的立像的深褐色調主要在正面, 原本的白玉則保留在背部。另一件罕見的玉件是青玉帶銅漆鳳凰 (第17號),曾經由那普屯瑞斯帝亞洲藝術 (Knapton Rasti Asian Art) 售出。雖然鳳凰的風格是出自漢朝 (公元前206–公元220),但它的造型和包漿則 證明為明代 (1368-1644) 後期所作。

此展包括了兩只玉雞 (第21號和第31號)。黑灰玉雞珮 (第21號) 出自宋代 (960–1279) ,獨具匠心,黑色在正 面,背面則是青色。第二件黑灰玉雞 (第31號) 造型較大,雕工精細,出自明代。這時期的玉器大多以較大 的動物造型為主,如牛、駿馬等動物都比較常見。這件展品源自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駐守中國的德意志帝 國馮威奇曼家族 (Von Wichmanns) 收藏。另外的重點展品是兩隻玉駱駝,均源於香港私人收藏。宋代褐青玉駱駝 (第27號) 雕工精微,底部平整,屬於典型該時期風格。明代赤褐玉臥駱駝 (第33號) 的雕工則更為縝 密,細緻的鞍座和駱足的細節令人歎為觀止。

另兩件宋代隨身玉珮。宋代褐青玉魚持蓮珮 (第22號) 的包漿說明為其收藏者的珍愛之物。它的雕工並不最 為精細,但深褐色光澤的包漿,想必會令諸多資深藏家都愛不釋手。宋代白玉雙虎 (第26號) 來自台灣私人 收藏,與南北朝的白玉坐猴墜 (第12號) 玉質相近,雕工圓潤。

最後是兩隻雕工卓越的玉雕動物。宋代黃褐灰玉瑞獸 (第23號) 來自沐文堂,雕刻風格源於六朝 (222–589) 。除了廣受歡迎的黃玉色澤,它的每一項細節,由玉獸的脊椎至四肢和面容都達致極高雕刻水準。明代褐 青玉臥獅 (第32號) 造工巧妙,實為明後期工藝頂峰時期之作。其頭部、背部和尾巴無微不至的刻劃亦展現 了雕刻工匠的卓越技巧。

我非常高興和我弟弟沛綈瑞斯帝攜手舉辦此次展覽。展覽第一站在香港,隨後將移師到倫敦。再次感謝 馬克弗蘭茨 (Mark French) 的精湛攝影,以及我的得力助理任潔瑩。但而最極要感謝的是我的的C.F.O. 暨M.O.U.

拿達瑞斯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