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妙境界 – 佛教及道教藝術
藝術不應該有界限,相反,它應該是全世界人民的享受之源。我們期望這次展覽可以增進對中國偉大過去的瞭解,從而促進我們國家之間的理解。
我們很高興呈現一組精美的壁畫,涵蓋了從十世紀到明朝(1368–1644)的作品,這一類別最近在市場上被忽視,儘管在古典中國歷史學家和收藏家之間曾經引起極大興趣。除了壁畫外,我們還展示了一些不同材質的雕塑作品,包括兩件非凡的羅漢頭像,一件是幹缺漆制的,另一件是大理石制的。
在芹齋(1880–1957)1949年爲他在紐約和巴黎舉辦的展覽所撰寫的目錄中,題爲《北宋壁畫》,我們引用了上述文字。他描述了中國壁畫創作的過程,並指出寺廟內部的條件非常適合進行這樣的裝飾。天花板建在木架上,牆壁用磚塊填充。磚塊首先塗上與稻草混合的泥漿,然後塗上與植物纖維混合的薄細黏土層,最後刷上石灰,形成光滑的繪畫表面。然後由藝術家勾勒設計。不同朝代表現出了不同的風格差異。
20世紀初的歐洲探險家和漢學家特別對壁畫感興趣。因此,這次展覽中的幾件作品來自歐洲收藏。最早的一例是來自法國私人收藏的五代/北宋時期(907–1125)飛天(編號4),與C. T. Loo在《北宋壁畫》(編號7和11)中所示例子有顯著相似之處。一幅精心繪製的宋代(960–1279)觀音像(編號5)來自漢學家、語言學家Alexis Rygaloff(出生於1922年)的收藏,他是偉大的法國探險家保羅·歐仁·佩利奧 (Paul Pelliot)(1878–1945)的學生。
本次展覽中晚元(1271–1368)和明初的壁畫可以分爲兩種風格。第一種規模較大,繪製精美的男女天人像(編號24、25和26)。第二種是各種尺寸的板塊,上面繪製有在花園和寺廟等戶外場所中表現出的小型且精細的人物(編號17、18、19和20)。在這一組作品中,後三幅似乎出自同一位藝術家之手,因此可能裝飾在同一座寺廟中。所有作品均來自歐洲收藏。
一件羅漢幹缺漆頭像(編號7)來自著名藏家Stephen Junkunc III(逝於1978年)的收藏,是一項罕見且令人振奮的發現。在宋代,宮廷對佛教雕塑的創作之前實施的形式和宗教限制被解除。這個時期的許多例子強調了人體的美麗,並似乎是根據真實人物塑造的。與其他方法相比,幹缺漆技術似乎更成功地創造了高度富有表現力和逼真的雕塑。現存的大多數幹缺漆雕塑例子都存放在博物館中,很少被私人收藏。
同樣,來自“水松石居”收藏的白色大理石羅漢頭像(編號6),憑藉其兇猛而深刻的目光,是宋代雕塑的傑出例子。一件遼代(916–1125)的佛頭玉雕(編號3)尺寸較小,但雕工非常精細。這一罕見例子在金、銀遼代葬面具中頗具特色。
一件大型彩繪灰泥菩薩頭像(編號16)代表了元代陝西省寺廟中洞窟和巖洞裏發現的立體雕塑。頭像的尺寸暗示了整個形象的巨大尺寸。
最後,我們展示了一系列明代象牙雕塑。自人類文明誕生以來,人們就一直在象牙上雕刻——不僅在中國,世界其他地方也是如此。事實上,已知的最早作品可追溯到埃及前王朝時期(公元前5500–3100年)。許多這樣的作品被保存在博物館藏品中,並得到學者們廣泛的研究。這些美麗的物品是我們共同歷史的一部分,並具有重要的文化意義。本次展覽中的作品主要產自福建省,這些類型的人物形象既受到當地需求的歡迎,也供應給國內外市場。
象牙的組成使其能夠在所有表面上拋光,因此變得光滑且觸感極佳,類似於玉和漆。我們展示了兩尊觀音坐像(編號27和31)和一尊深雕黑色染色的文風石居收藏漢相子(編號30)以及一尊《永樂》時期(1403–1424)最高品質雕刻的光穹(編號23)。最後,這尊15世紀的立像達摩(編號22)具有豐富的光滑和清晰的紋理,無疑是中國象牙雕刻的傑作。